感染标志物,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应用
浏览次数:2126 日期:2020-02-19 15:12:09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肆虐,传染性强,潜伏期较长是其病原学特征之一,发热、乏力、干咳为初期主要表现,发展到后期,病人由于肺组织被冠状病毒严重破坏,出现呼吸困难或低氧血症,严重者会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症、脓毒性休克等。
常见的感染相关标志物有血细胞分析、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以及新型感染标志物——血清淀粉样蛋白SAA,各标志物不同的生物特性决定了在感染诊断中各自发挥独特的诊断价值,是此次新冠肺炎诊断中不可或缺的实验室检查手段。
血细胞分析
血细胞分析是对血液中有形成分进行常规的检验,通过血常规检验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初步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比如,发热的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高,提示细菌性感染;血小板减少,提示有出血的危险;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浓度的减低,提示贫血。血常规检验因其检验周期短、报告及时,在临床应用广泛,并作为所有医疗机构必备的检测方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试行第六版)》提出新冠肺炎发病初期白细胞总数大部分降低或正常,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C反应蛋白(CRP)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肝脏在身体发生急性炎症时产生和释放的一种急性期反应物,可用于炎症严重程度的判断和感染的诊断,CRP具有反应速度快,变化幅度明显,炎症消失后快速下降的特点,目前已经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试行第六版)》提出多数新冠病毒感染患者CRP升高,表明CRP可用于反映感染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为临床医生提供第一手诊断依据。
降钙素原(PCT)
PCT是由甲状腺组织分泌形成的一种前肽物质,在感染鉴别方面,PCT由于受到干扰素的抑制,病毒感染几乎不会升高,而对细菌感染却具有良好的反映,由于这一特性,PCT在鉴别感染类型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应用价值,是目前公认的细菌性感染标志物,且不受年龄、体温、性别等因素的影响,是一种用于细菌感染诊断与治疗监测的非创伤性临床实验室指标。此外,PCT在诊断脓毒症方面具有高度特异性的特点,能够对严重细菌感染,以及脓毒症等进行危险分层,是急诊和重症必备的诊断重要工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试行第六版)》提出多数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PCT正常,故此PCT作为此次疫情的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另外,在患者发生脓毒症时,PCT也可作为重要诊断依据。
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
SAA是一种由肝细胞产生后被分泌到血清中的蛋白质,也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当机体发生感染后,可在4-6h内快速升高1000倍,机体抗原清除后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与CRP不同的是,SAA在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均会升高,区别在于病毒感染时SAA水平一般在10-100mg/L之间,细菌感染时往往超过100mg/L,在临床上建议结合CRP、PCT进行感染的诊断,可以进一步提高鉴别感染的准确性。在对疑似病例进行筛查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中,SAA可作为重要的感染检测补充手段,进一步提高感染鉴别的准确性,为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诊断依据。
白介素6(IL-6)
白介素6 (IL-6),是一种炎症因子,是一种功能广泛的多效性细胞因子,机体受炎症刺激后由T 细胞、B 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内皮细胞等分泌,是炎症介质网络的关键成分,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IL-6在多种疾病时有明显改变,其表达失调可引起许多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病时IL-6水平增高。在发生内外伤、外科手术,应激反应,感染,脑死亡,肿瘤产生以及其它情况的急性炎症反应过程中IL-6会快速生成。手术病人的IL-6浓度能够预示是否会有手术并发症的产生。连续检测重症监护病人血清或血浆中IL-6的水平能有效的评估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的严重程度,脓毒血症以及脓毒血症性休克的预后情况。IL-6的血清浓度水平增高早于PCT和CRP,能作为脓毒血症的早期警告指标。在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2月14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诊疗方案(试行 第二版)的通知”中已经明确将白介素6进行性上升作为病情恶化的临床警示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