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原(PG)临床意义
浏览次数:7 日期:2024-05-30 15:12:08
PG I是检测胃泌酸腺细胞功能的指标,胃酸分泌增多时PG I升高,分泌减少或胃黏膜腺体萎缩时PG I降低。PG II与胃底粘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其升高与胃底腺管萎缩、胃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异型增值有关。联合测定PG I和PG II比值可起到胃底腺粘膜“血清学活检”的作用,有助于及早发现胃黏膜病变。
胃蛋白酶原(PG)临床意义有哪些?
胃黏膜状态监测:血清PG I和PG II水平反映胃黏膜腺体和细胞的数量,也间接反映胃黏膜不同部位的分泌功能。当胃黏膜发生病理变化时,血清PG含量也随之改变,因此监测血清中PG的浓度可以作为监测胃黏膜状态的手段。
辅助胃癌筛查:PG I和PG II的水平,尤其是它们的比值(PGR = PG I/PG II),对萎缩性胃炎具有提示作用。PG I浓度降低和(或)PGR下降可以提示胃黏膜萎缩,这与胃癌风险增加有关。
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胃蛋白酶原的测定有助于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通过其血清测量值的不同,在各胃部疾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价值。
辅助诊断和监测:PG I是检测胃泌酸腺细胞功能的指标,胃酸分泌增多PG I升高,分泌减少或胃黏膜腺体萎缩PG I降低;PG II与胃底粘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其升高与胃底腺管萎缩、胃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异型增值有关。
胃功能三项无创检测:胃蛋白酶原的检测可以实现胃粘膜“血清学”活检,对于胃健康状况作出进一步判断,可将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高危人群筛查出来。
评估治疗效果:PG I和PG II的水平变化可以用来辅助评价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的疗效,以及辅助判断消化性溃疡治愈情况。
预后评估:PG I和PG II的水平也可用于辅助判断消化性溃疡、胃癌术后复发情况。
胃黏膜损伤情况评估:G-17(胃泌素-17)与PG I和PG II联合检测,可以增加评估胃黏膜萎缩范围及程度的准确性,对胃黏膜损伤情况提供更全面的评估。
相关产品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 ●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
相关阅读
●铁蛋白 (FER)来源及生物学特性 ●铁蛋白 (FER)正常范围及测定方法
●铁蛋白 (FER)临床意义 ●附睾蛋白E4 (HE4)正常范围及测定方法
●附睾蛋白E4 (HE4)临床意义 ●甲胎蛋白(AFP)来源及生物学特性
●甲胎蛋白(AFP)正常范围及测定方法 ●甲胎蛋白(AFP)临床意义
●转铁蛋白 (TRF)来源及生物学特性 ●转铁蛋白 (TRF)正常范围及测定方法
●转铁蛋白 (TRF)临床意义 ●糖类抗原125 (CA125)来源及生物学特性
●糖类抗原125 (CA125)正常范围及测定方法 ●糖类抗原125 (CA125)临床意义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来源及生物学特性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正常范围及测定方法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临床意义 ●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正常范围及测定方法
●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PG)来源及生物学特性
●胃蛋白酶原(PG)正常范围及测定方法 ●胃蛋白酶原(PG)临床意义
●胃泌素17 (G17)来源及生物学特性 ●胃泌素17 (G17)正常范围及测定方法
●胃泌素17 (G17)临床意义 ●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来源及生物学特性